近年来,各种自然灾害、公共卫生事件、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,给各地应急救援工作带来严峻考验。应急管理部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》指出:
"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,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,积累和新增的安全隐患大量存在,极端天气进入多发期,防灾减灾基础薄弱,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处于打基础、攻难关、上水平的关键阶段,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。'十四五'期间,专业应急救援力量、社会应急力量、基层应急救援力量需进一步协同建设和共同发展。"
在应急救援中,效率就是生命。传统应急救援方式一直存在到达难、风险高、时间久、机动差、指挥难等问题,制约了救援效率。科技的不断革新与发展,为应急救援提供了新的可能,无人机以其灵活、安全、高效等特性,逐渐成为应急救援领域的新锐力量。
紫燕无人直升机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实战运用最早可追溯到6年前。
2017——珠海凤凰山火灾,紫燕应急团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,多机协作执行火场巡察、投放灭火弹等任务;
2018——强台风“山竹”肆虐珠海,紫燕紧急调派无人直升机巡视海堤损毁情况,协助灾害评估工作;
2020——珠海长炼石化发生闪爆事故,紫燕利用红外热成像和系留技术,持续12小时监控事故现场,为救援行动提供保障;
2020——紫燕向湖北省应急管理厅捐赠7架河豚系列无人直升机,并派出抗疫小分队驰援武汉,配合应急管理部门完成社区巡察、医疗物资定点投送等抗疫任务。
紫燕系留直升机持续12小时监控事故现场
深耕多年,立足实效,紫燕不断将应急前线遇到的应用痛点,用于产品与方案的迭代和创新,已形成了成熟可靠的应急解决方案。利用无人直升机续航时间长、抗风性能强、飞行速度快、精准悬停作业等优势,搭配多维任务载荷,力争赋能更多应急场景,为打造现代化应急救援体系贡献力量。
01 三断应急通信,打通信息孤岛
自然灾害发生后,灾区的通信、电力、道路有可能因灾害的破坏而完全中断。在今年的京津冀暴雨洪涝灾害中,地面通信基础设施受损严重,灾区大面积公网瘫痪,导致北京和河北数十个乡镇出现通信失联或中断情况。
发生“断网、断电、断路”的极端灾害场景,特别是位于山区、高海拔等复杂地形环境中,会产生灾情不明、指挥不畅等一系列问题,极大影响指挥决策和救援处置。为解决灾情数据传输问题和满足受灾区域人民群众的应急通信需求,隼10无人直升机可同时搭载光电吊舱与应急通信装置飞入灾区,开展灾情勘查的同时为灾区用户提供移动、联通、电信三大运营商的应急通信信号,定向恢复受灾地区4G公网通信。且隼10的高原性能优异,即使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区起降作业,也能游刃有余。
02 海上应急搜救,提升救援效率
传统海上救援方式从探查遇险人员位置到救援船抵达现场,花费时间长且受海况气象条件影响,容易错过救援的黄金时间。海巡船巡航速度普遍为12-20节(22-36km/h),而紫燕无人直升机的最大平飞速度可达130km/h,一旦接到险情报告,能更快响应飞抵目标区域执行大范围搜寻任务,不受限于水面特殊情况;通过搭载30倍变焦可见光及热成像相机,可对海面热源快速侦察,锁定遇险目标,且不受夜间或低能见度等气象条件影响;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搭载救生圈、急救包等物资设备,在发现遇险人员第一时间灵活抛投,提高遇险船只/人员的获救成功率。
目前隼10与穿越者P2X这两款直升机已多次参与海上应急及执法任务并出色完成,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实战“强兵”。
03 电力应急抢修,恢复供电稳定
当地震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对电力线路造成损坏时,灾后线路抢修通常也会因为道路损毁带来诸多不便。穿越者P2X无人直升机可突破地面交通限制,快速进入故障区域巡检排查,利用光电吊舱或激光雷达采集高清照片、视频,二维/三维建模,将现场可视化、数据化,为抢修提供精准的信息支撑,协助电网应急人员快速抢修、恢复供电。其长达120分钟的续航优势,可为故障区域的巡检排查提供了任务连续性保障;强大的环境适应性,即使在寒冷雪天、大风雨天环境下也能开展抢修飞行任务。
04 山火应急扑救,助力态势研判
遇到森林火灾,无人机也能代替消防人员“冲锋陷阵”。森林火灾发生时,植被燃烧形成大量浓烟,火场能见度降低、形势瞬息万变,仅靠地面设备和人力难以全面摸清火场情况。隼10最大平飞速度达36米/秒,可在第一时间深入火场监测火情,帮助消防指挥人员研判火势,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扑救方案,减少消防人员涉险抵近;7kg的有效载重支持搭载灭火弹、喊话器、照明灯、抛投器等任务载荷,满足精准悬停空投灭火弹、喊话引导疏散人员、应急照明、救援物资补给等任务需求,显著提高灭火效率与救援保障能力。
此外,紫燕自主研发的动基座移动起降系统,可实现无人直升机智能跟随移动中的车辆或船舶快速起降,起降要求更低,也更能满足应急部署需求。
作为智慧应急领域的探索者,紫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应急救援力量建设需求,不断深化应用,服务实战,与各级应急管理部门、专业救援队伍、社会力量等形成有效协同,共同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,为各地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,以科技创新为应急救援工作减负增效。